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问题意识,应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,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和相关的问题串: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核心问题为引领和导向,通过相关问题串的思维线索,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逐步推进教学的进程。这里的核心问题和问题串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,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引向深入,并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路径中不断积累思维活动经验,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,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,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,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。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《小小设计师》一课为例,该节课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、思考等数学活动,体会简单“轴对称”的规律,这是教材第一次以独立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。下面,我从教材分析的角度,针对在备课中提炼数学核心问题,谈三点拙见与认识,与同仁商榷!
一、在情境分析中提炼——有没有?是什么?
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蕴含有效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,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,引发相应的数学思考。人教版教材常常通过一幅主题图来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。教师在备课中应该重视并深入分析这幅主题图,提炼出能够引领教学、促进思考的核心问题。
《小小设计师》一课,第一个层次是欣赏生活中的图案,能辨认这些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、平移等变换得到的。教材在这里呈现了4幅简单的图案,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,从中找出最基本的图形。,通过观察与想象,明确基本图形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得到所看到的图案的。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,巩固学生前面所学习的图形运动的知识,为后面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,并作好方法上的准备。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容易分辨,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。
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《小小设计师》一课从本质上看是认识简单的规律。因此,我们可以从情境图中提炼出第1个问题:有没有?也就是情境图中事物有没有规律?)以此作为本课的核心问题,统领并推进教学的进程。情境图中事物的排列究竟“有没有”规律,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体验,然后做出判断,如果没有规律,思考就可以停止,如果存在规律,那么思考还可以继续。在这里,我们还可以提出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第2个问题:是什么?也就是,如果有规律,那么规律是什么?
“有没有”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,“是什么”是在核心问题驱动下的后续思考问题,它把规律的感知引向深入。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:第一,情境图中有几个素材,教学时不能平均用时用力,要有主次之分,建议以平移为重点进行突破。第二,在静态图片中观察,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,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,建议在呈现平移时采用动态的形式并逐个呈现,启发学生思考“下一个会是什么”。第三,建议在白板上,借助动画平移,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“平移”模型,并把有规律的一组排列用红色笔圈起来。
二、在内容梳理中提炼——为什么?怎么办?
人教版教材常常在提供主题图后,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呈现相关教学内容。我们在分析教学内容时,要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与思考,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,提炼出相应的问题,引领学生思考,并激发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。
《小小设计师》一课,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,呈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,一是“表示规律”,包括发现规律和表示规律的内容,教材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;教材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图案,并说明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、平移等变换得到的。这样就自然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,从关注图案的美丽到关注其中图形的运动,使实践活动与数学的学习联系在一起。二是“想一想,说一说”,包括概括规律的共同点以及按照规律继续说一说等内容。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不能把情境图和教学内容割裂开来,而应该把情境图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,梳理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思维逻辑的问题线索,提炼出相关问题,形成问题串,引领学生继续思考。我认为可以作如下梳理、整合与调整,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发言:“这个图案可以看成由……平移得到的。”“我们拼出来的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轴对称图形。”最后还让学生互相交流、欣赏一下各组同学拼成的图案。这样的编排既为学生用语言表述图形的运动提供了范例,又为学生自主表述和交流提供了空间,从而可以加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的意识,并在交流中增强认识。第一,把“表示规律”中“你发现了哪些规律”的内容融合到观察情境图的教学环节中,归入“有没有”这个核心问题的思考范围。第二,把“想一想,说一说”的教学内容分成“想一想”和“说一说”两个方面,把“按照这些规律继续说一说”归入“是什么”这个问题,并作为发现规律后的简单应用的教学环节。第三,把“想一想”中“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?它们都是平移或旋转”,提炼成第3个问题“为什么”,也就是用“平移或旋转”来解释发现的规律“是什么”。第四,由“表示规律”的教学内容,提炼出第4个问题“怎么办”,以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规律。
综合以上分析,我们就可以形成引领学生思考的基本逻辑主线和思维框架,即在观察情境图中提出核心问题: “有没有”,从而驱动规律探索与数学思考,推进数学教学;接着用“是什么”问题推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,明确各类事物具体的排列规律;再用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办”两个问题,把规律的认识与思考引向深入,明确“平移或旋转”是规律的特点。
三、在联系生活中提炼——还有吗?
数学来源于生活,又回归生活,这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基本主张。教材在最后做了如下提示:“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很多这样平移或旋转的现象。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”,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有趣的图案,发现其中图形运动的规律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些图案,并组织展览交流,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、欣赏美和创造美。因此,在联系生活实际中,我们可以提炼出第5个问题:还有吗?这样就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举出自己所熟悉的例子,并进行解释说明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举例子,同样要重视提炼出相应促进思考的问题,继续引导学生思考,深化对重复规律的认识。主要包括两方面:一是重复出现的“是什么”,二是“怎样”重复出现。学生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思考,有利于进一步内化对规律的认识。
综上所述,我通过教材分析与备课思考,探索通过提炼核,心问题引领学生数学思考的基本途径。在本课教学中,以“有没有”、“是什么”、“为什么”、“怎么办”、“还有吗”5个问题贯穿课的始终,通过核心问题驱动数学思考,通过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的问题串,把数学思考逐步引向深入,激发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。如此也许可以改变数学课只听不想的现象,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,积累思维经验,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,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,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,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。
免责声明: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德育网或中小学德育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小学教育网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如何在备课中提炼数学核心问题
来源:中国德育网 投稿人:谷城县冷集镇中心学校 冷元文 时间:2020-11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