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知道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原则可多了,翻书么,一大推;交流么,一大串;论文么,一“百度”。什么问题就解决了。可是一进课堂,就老样儿,照本宣科重复教师用书上的话,毫无自己对教材和教程的重新建构,更没有因学生的不同而在教学上有新的变化。
要说我们在课堂中没有体现,那是不实际的;要说有充分的体现,那是不能的。特别是在农村的教育教学中,体现得不是让人满意的,问题在哪儿呢?关键是理念与操作的脱轨。我们知道了理念,却无法在操作中去运用与体现,课堂仍然是老牛拉破车一样沉重。
为什么操作跟不上呢?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理念与操作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;二是我们观摩的机会少了,缺少借鉴。
经过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,我学到了操作层面的很多东西,现在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同仁们的教学,谈谈我对语文课堂建构的一些理解,以解决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问题,并与同行交流,不怕贻笑大方,只求抛砖引玉。
我们都知道,语文教学涉及的面是很宽的,字词的读音意义与书写形式,句子的结构运用与表达作用,段落的大意构成与文中的地位,文章的主题结构与写作特色,作家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成就等等等等。要在一节课堂上,特别是一节公开课上,都得以体现是多么的艰难呀。哪还用说要加以延伸拓展,更不必提来点实践与运用的训练了。怎么办呢?我根据我的教学探索与这次观摩所得,谈点儿体会,就说成是语文课堂主题建构的策略。
语文课堂主题建构的策略是什么呢?一句话,就是寻找一根主线,抓住文章深层的内在的逻辑义理、选择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建构课堂教学的主题;抓住文章主旨与写法的一个关键的对接点,抓住教材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应点来组织课堂教学主题;抓住教材与现实生活及学生实际来创新课堂教学主题。这样,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走向集中,走向高效,走向凝练,走向科学。一反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、巨细无遗的、字斟句酌的、寻章摘句的教学方式。
具体怎么去做呢?我想从以下方面来谈一谈。
一、确立一个教学某一篇课文的角度。一般的,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性。如果我们的每一次课都从一个角度去上,难免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,那么,我们不妨试着选择不同的角度去上课。比如,一个写景的散文单元,我们就可以从朗诵、技法、语言、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去教学,而不必每一篇课文都从这些角度面面展开,一一道来。初中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一个写景单元,我是这样教学的:《春》一课,我只引导学生讨论了朗诵,让学生掌握朗诵的技法,懂得该怎么朗诵,为什么这么朗诵;《济南的冬天》一课,我知引导学生分析了写景的角度与层次的安排;《夏感》一课,我只引导学生把我写景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;《秋天》一课,我只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的语言的表达效果;而在《古诗四首》一课,我只引导学生驱遣想象领会诗歌写景中的意趣及作者的情怀。就这样,我一课一个角度去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,综合起来,我把写景散文阅读的各个层面的东西都给学生做了交代,完成了单元的教学目标。而不是,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从所有的内容上上化功夫。这一点是立足于教法的运用来说的。
二、找准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主题。一般的,一篇经典的范文,一位作家的名篇,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的东西是很多的。那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学习什么呢?除了紧跟单元教学的要求外,就是要善于分解单元教学的目标,做到一课一得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各课的特色与单元教学的目标,去找到一个主题进行教学。在以上面的单元为例来说,《春》一课,只学习了作者写景中情感的抒发;《济南的冬天》一课,只学习了写景中角度的把握;《夏感》一课,只学习写景中特征的独特;《秋天》一课,只学习了写景中语言的运用;《古诗四首》一课,只学习了写景中意趣的张扬。这样,我们就简化了课堂,又能获得高效。这一点是立足于教材的特点来说的。
三、突破教学某一篇课文的目的。一般的,一个班的学生要从某一篇课文生成的能力也是多向的。我们希望学生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、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建构,往往是徒劳的,能够让学生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、在一次课堂教学中,生成一种能力,也就是最大的成功了。仍然以上面列举的单元为例,或教会学生朗诵,或教会结构的运用,或教会语言的赏析,或教会想象的驱遣,或教会意象的领悟,能根据学生的实际,无论是听说读写哪个方面的,特别要针对作文中的问题,让学生在一课中掌握一种语文的方法,也就行了。这一点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来说的。
四、创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意义。一般的,每一篇课文,都有我们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去创造的发挥课文的内涵的地方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,从语文的实践运用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意义,创造性的使用教材。还以上面的单元为例解说,我们讨论了主持人的语言张力,交际中的情感效应,写作者的人格素养等方面的实践学习。这一点是立足于语文的实际运用来说的。
以上四个方面不能分解运用,它要服从于一个课堂教学的主题,从一个教学主题去展开,处理繁与简的适宜关系,运用点与面的巧妙结合,建立交流与共享的机制,演绎听说读写及思索的活动,构筑文本师生同学及现实的多向对话,架设认知获取与能力生成及心理按摩的桥梁。这样,师生才能在课堂中共享语文的无限趣味。
当然,有人会问,那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就不要了吗,这怎么可能不要呢,只是要另案处置,也得下次讨论了。
免责声明: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德育网或中小学德育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小学教育网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语文课堂主题建构的策略
来源:中国德育网 投稿人:利川市谋道镇长坪民族初级中学 冉瑞清 时间:2020-11-13